中国作为世界上历史悠久的古国之一,上下五千年里人才辈出,无数著名的文人武将名留千古,被后人世代传颂;他们中有美名有骂名双融配资,世人对他们的评价也褒贬不一。
大明统治时期,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篡夺了大明的江山,明朝的皇位归属发生了重大改变,也影响了之后大明两百多年的统治格局;“黑衣宰相”姚广孝辅佐朱棣登上皇位,也实现了证明自己价值的理想,然而明成祖时期还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尽管他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怀才不遇的他因为种种原因而遭到迫害,最终下场凄凉;他就是和徐渭、杨慎并称为“明朝三大才子”的解缙。
解缙(公元1369年~1415年),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解缙出生于书香门第的世代官宦之家,祖父解子元原为元朝时期江西安福州判官,在元末乱世中亡于兵祸,解缙之父解开在悲痛之余从此无心仕途,以为父守节之名安家守业,一心办学教人读书识字。
朱元璋立国之后,也曾单独召见过解开,并和他探讨国家政务,解开的学识渊博让朱元璋欲封他为官,为明初的国家建设出力,但被解开婉言谢绝。祖父和父亲都这么优秀,解缙自然也不会差到哪里去,而且他人生的启蒙老师,生母高妙莹贤良淑德,对解缙的培养也是不遗余力;史书记载,高妙莹通书史、善小楷、晓音律,父母亲从幼年起就注重对解缙的性格和文学培养,鼓励他好好读圣贤书,将来做个正直的人,也正是解缙将母亲的教诲谨记于心,才造成了他后面的悲剧。
展开剩余88%幼年的解缙聪颖绝伦,尚未学会走路母亲就教他识字,五岁时父亲教他诗文,记性奇佳的他只听一遍就能记住,十岁时每天都要背诵一篇千字以上的文章,熟读四书五经并理解其中含义,十多岁时自己便可独立创作诗文,一手好文采被当地人称为“神童”,成为现代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公元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18岁的解缙参加乡试科举,就一举夺魁;次年,解缙以第一名的成绩前往京师参加会试,却得了个第七名,经殿试后录取为三甲进士;原来解缙的文章虽然大气磅礴、文采上佳,但是文笔尖锐、言论犀利,当时惊为天人的主考官拟将解缙定为状元,但其他的考官则认为解缙锋芒太露,于是便将其定为第七名,录取为三甲。
和解缙同登进士榜的还有兄长解纶和妹夫黄金华,一时间“一门三进士”的佳话轰动了南京,也让解缙老家吉水彻底炸了锅,因为此次会试的状元任亨泰,文采比解缙差了好几条街,之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贡献也远远不如解缙。
一个人过早的一帆风顺,成长过程中没有经历过挫折和阻碍,对今后的人生之路必然会有重大影响,因为他始终沉迷于自己编织的梦当中。
公元1388年,明洪武二十一年双融配资,不到二十岁的解缙已经官至翰林学士,可以说若无意外,他定然稳居将来的大明宰相甚至是首辅之职,进入内阁稳居权力中心,朱元璋对解缙也非常器重,经常让他陪伴在自己身边;同年四月,朱元璋和解缙在侍奉御膳的光禄寺大庖西室内谈论政务,朱元璋希望解缙能知无不言。
然而年少轻狂,不知天高地厚的解缙,当天便写了篇万言书,于次日呈给了朱元璋。这封万言书陈述了当下的弊端和时事,令朱元璋大为赞赏,但也因为解缙这种上疏正言直谏的狂放不羁性格,导致他在朝廷中树了不少敌人,在对手的诬告下,解缙被贬为江西监察御史。
公元1390年,明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因“胡惟庸案”牵连被朱元璋夷其全族,解缙竟然在风口上疏为李善长鸣冤,从而招致朱元璋对其的强烈不满;朱元璋虽然知道解缙无论是在政务上,还是在体制内均是个难得的人才,但他更希望解缙能成为一个符合朝廷所用的体制化官员,而不是一个标新立异、狂放不羁,与众多官僚化和模式化官员格格不入的异类。
事实证明,无论个人拥有多么耀眼的才华和光环,当他不能融入他所身处的环境时,最终的结果就是被他人所抛弃。
公元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解缙的官场作风已经招致朱元璋以及整个明朝统治集团的不满,朱元璋将解开召进京城,他认为解缙狂傲的性格缺乏涵养,命解开将解缙带回老家修心养性、闭门读书,若十年之后有进步,则再回京城述职,“以待大用”;大器晚成也,大用未晚矣!
无奈跟随父亲回到吉水的解缙,在八年的时间里不断用书籍充实自己,直到公元1398年朱元璋病逝,解缙告别了自己九十岁的老父,匆忙赶往南京奔丧。此时建文帝朱允炆即位,解缙入京不仅没有得到重用,反而因为违抗朱元璋生前“闭门十年”的旨意,更被得罪过的御史袁泰攻击其“母丧未葬,父近九十,不忠不孝不当舍以行。”
本就以“忠孝”二字当头的糊涂虫建文帝,将倒霉的解缙以充军的方式,贬谪到偏远贫瘠的陕西河州(今甘肃兰州一带)指挥使司里当了个小吏,本来一腔抱负,两肩担当,全身傲骨,满腹经纶的解缙被现实折腾得病倒了;在看清现实的残酷之后,解缙不得不低下头颅,放下铮铮的傲骨,向秉性忠厚善良的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深受朱允炆器重的董伦写了一封信,信中不仅迎合了建文帝的“削藩政策”,还有为自己辩解申诉之意。
董伦被解缙的书信内容所打动,在建文帝面前替解缙多次美言,在董伦的极力推荐下,解缙脱离了穷乡僻壤河州回到了京师,然而等待他的却是九品小官翰林待诏,这是个可有可无的边缘化官职,解缙依然没有受到重用。
公元1402年,“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同年六月,燕军渡过长江攻入京师,建文帝统治时期的大批官吏趁着夜色纷纷逃命,解缙没有随波逐流地跟他们一起,朱允炆没有认同过他双融配资,解缙自身也没有过归属感,更勿论效忠,时事所趋解缙归顺了朱棣,并开启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五年。
对于篡位的朱棣,甘心依附的解缙还为他拟写了《登极诏》,原本这个诏书是由方孝孺来写,但效忠于建文帝的方孝孺宁可十族被夷也不愿意,最终这个差事落到了解缙头上,才华横溢的他自然小事一桩,《登极诏》中把朱棣的功绩拍上了天,让朱棣真的认为不篡权还真对不起自己的老子朱元璋。
公元1403年,明永乐元年,朱棣创建了内阁制度并组建文渊阁,解缙进入内阁担任翰林侍读学士,还担任《明太祖实录》的总编修,风头一时无两;次年又和姚广孝一同主编《永乐大典》,并晋升为翰林学士,内阁首辅,朱棣对于内阁的建议也均一一虚心采纳,君臣关系水乳交融,解缙真正走上了仕途的巅峰,然而也到此为止了。
自古以来“清官难断家务事”,更何况是皇家之事?立储之争,向来是令帝王们最头疼的事!朱棣次子汉王朱高煦生性凶悍,朱元璋生前对这个孙子非常不喜;但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朱高煦不仅战功赫赫,而且还多次扭转战局,为朱棣坐稳大明江山立下汗马功劳,朱高煦又恃功生骄,经常在外胡作非为,多行不仁不义之勾当;小儿子朱高燧也深得朱棣宠爱,一时间朱棣自己也迷茫自己该不该废长立幼。
朱棣长子朱高炽乃是大明开国元勋徐达的外孙,喜爱读书而且性格庄重安静,接受过儒家正统教育的他好静不好动,但对于重武轻文的朱棣而言,自然非常不喜没有从武天赋的朱高炽;解缙非常拥护“嫡长子继承制”,相对于朱高炽的文德仁厚,朱高煦这种凶悍武夫并非是储君首选,正当朱棣犹豫不决时,解缙一句“好圣孙”提点,使朱棣最终下定决心,朱高炽荣升太子之位。
原来解缙知道朱棣最疼爱朱高炽长子朱瞻基,朱高炽若荣登大宝,将来朱瞻基何尝不能继承大统?看来老朱家都有这个遗传毛病,儿子未死就先考虑到孙子那辈了。解缙支持朱高炽为太子之事传入朱高煦耳内,痛失储君之位的朱高煦从此对解缙无比痛恨,也为解缙之后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
公元1404年,明永乐二年的甲申科举事件,主考的内阁学士包括解缙等五人俱是江西人,其中解缙、胡广、杨士奇三人俱为同乡吉安府人,殿试之后,状元、榜眼、探花,包括二甲第一名至第四名全部是江西吉安府人,解缙被传有读卷不公,偏袒同乡之嫌,被人弹劾后不许他参加此次廷试。
同年四月,朱棣正式册立朱高炽为太子,但其表现一直未能让朱棣满意,反而汉王朱高煦更让朱棣喜爱,受到的待遇礼秩远超朱高炽,看不惯的解缙又跳出来上疏劝谏,令朱棣面子上下不来;朱棣登上皇位是朱高煦用性命拼回来的,对朱高煦的胡作非为一味纵容,也是对没有立他为储的弥补,呆头呆脑的解缙自然看不清其中的利害关系,即使知道凭他儒家思想的立场也是不予理会;随着甲申科举事件和朱高煦的诬陷,解缙的地位正被众人排挤中滑向内阁的边缘,朱棣对内阁成员的赏赐,也唯独解缙没有份。
受到甲申科举事件影响,被诬陷为“阅卷不公”的解缙被踢出内阁,于公元1407年,明永乐五年二月出任广西布政司右参议,这种明显带有贬官性质的改任却让解缙不甚在乎,离开权力中心的他,又恢复了以往狂放不羁的书生个性,除了上班点卯外,闲瑕就和朋友们吟诗作对。
公元1410年,明永乐八年,朱棣因第一次领兵北伐恰好不在京师,入京奏事的解缙进见过正在监国的朱高炽后便离开;朱高煦待朱棣回来后,诬告解缙“伺上外出,私觐太子,径归,无人臣礼。”朱棣闻言十分恼怒,心里也认定解缙没有把自己放在眼里,而解大官人此时依旧游兴大发,和翰林检讨王偁从京师出来后,沿江西、广东一路游山玩水,游览名胜,准备回到就职之地。
快到广东之际,因交通不便加上当地旱情严重,解缙萌生出开凿赣水,拯救民生的想法,并以奏折的形式呈报给朱棣;赣水引流至广东,不仅可以解决江西到广东交通不便的问题,还可以缓解两地旱情,但花费的财力物力人力也不是一般的大,对解缙的容忍已经到达极限的朱棣,暴怒下令锦衣卫将解缙和王偁下了诏狱。
公元1411年,明永乐九年夏,解缙的政治生涯正式完结,当时的权臣纪纲为朱棣所宠信,任职都指挥佥事,统领锦衣卫兼主管诏狱,这个酷吏仰慕解缙的才学,也并没有太过为难于他;解缙在死牢中呆了三年半,日子难过却也不至于太惨。
公元1415年,明永乐十三年元宵节,朱棣和群臣在观赏花灯时发生火灾,烧死烧伤数人,朱棣照例大赦天下,当纪纲将解缙之名添加到犯人籍册并上报给朱棣时,朱棣问道:“缙犹在耶?”纪纲知道解缙在劫难逃,回诏狱中摆下酒席,与解缙开怀畅饮。
解缙依旧谈笑风生,酩酊大醉的他喝至不省人事,被人拖至积雪中掩埋,时年46岁。解缙去世之后,家产尽数罚没充公,其妻儿和宗族旁系全部流放至辽东地区,一生著作也尽数流失,解缙之死让大明儒生都开始遵循封建官僚化,这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大明文坛也在这个时期归于沉寂,直到百年后才开始恢复。
解缙之死不仅是大明文坛的巨大损失,更是中华文化遗产的损失,他若不是过早去世,又会给后世留下多少脍炙人口的文章和诗歌呢?只是无论他怎样才华横溢,在封建君主专制下还是逃脱不开环境的囚笼,作为儒家卫道士的他终究无法逃出这个禁棝,或者说是时事所趋;害死他的是那个封建的社会,也是他自己!
(以上文字,如果喜欢,请在右上角点个关注吧!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双融配资,敬请关注“风油精历史”吧!每一期将带给您不同的阅读感受。您的关注和支持,是我创作的无尽动力!
发布于:天津市互盈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