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我随团赴马来西亚吉隆坡参加“2025‘展望未来’吉隆坡对话”,时值国家主席习近平对马来西亚进行国事访问之际。习近平主席在马来西亚媒体发表题为《让中马友谊之船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的署名文章,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吉隆坡弥漫着喜庆的气氛。此次访问是习近平主席2025年首次出访,对推动中国与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以及中国东盟关系整体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将为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中国与马来西亚命运相连、休戚与共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同马来西亚是隔海相望的友好邻邦。海上丝绸之路见证了两国跨越千年的友好交往,“切水不断”的世代情谊随着历史演进愈益深厚。1300多年前,中国唐代义净法师渡海求法途经马来半岛,首次用文字记载下古吉打王国历史。600多年前,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7次远洋航海中5次到访马六甲,播撒和平友谊种子,马六甲的三保庙、三宝山、三宝井承载着当地人民对他的深深怀念。80多年前,马来西亚南侨机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关键时刻奔赴云南,帮助打通滇缅公路这条生命线。这些佳话至今仍在中马两国人民中广为传颂。抚今追昔,中马双方要共同努力,让这艘从历史长河中驶来的友谊之船再添动力、行稳致远。
在变乱交织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与马来西亚有众多利益交汇点、政治诉求趋同点与前途命运共同点。中国与马来西亚都是发展中国家,都是RCEP成员国、都是金砖国家成员国、都是不结盟国家、都是新兴市场经济体代表、都是全球南方重要参与者。1974年,马来西亚是东盟成立后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东盟国家,两国始终友好相处、守望相助。马来西亚也是最早响应并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国家之一,中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支持马来西亚“昌明大马”理念,推动“两国双园”合作提质升级,两国发展战略进一步对接。
2023年,习近平同安瓦尔就共建中马命运共同体达成重要共识乐盈配资,两国关系开启全新发展阶段。中国连续16年是马来西亚最大贸易伙伴,马来西亚是中国在东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国,是目前中国企业出海的首选地之一。作为亚太重要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中马关系已超越双边范畴。中国已连续16年是马来西亚最大贸易伙伴,而马来西亚则是中国在东盟成员国中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国。2024年中国和马来西亚双边贸易额达到2120.4亿美元,同比增长11.4%,又创历史新高。
马来西亚智库学者和前政要在发言中,高度评价此次习近平主席访问马来西亚取得的重要成果,高度评价最近中国召开的中央周边工作会议,高度评价中国为应对全球和地区挑战发挥的重要作用。
马来西亚一位发言者表示,马来西亚在大国竞争博弈中原来想保持中立,赢得“中立红利”,但一些国家以关税作为武器已经伤害到马来西亚,对此必须有清醒的战略判断,必须与亚洲国家一起思考,保持战略自主,共同打造亚洲共识、亚洲标准和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替代,走出依附,走向自主。2025年马来西亚是东盟轮值主席国,马来西亚作为中国东盟关系协调国必将更好发挥桥梁作用。正如马来西亚最高元首易卜拉欣指出的,中国取得令人赞叹的发展成就,这得益于习近平主席的高瞻远瞩和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马来西亚高度重视对华关系,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都将携手共进、合作共赢,推动高水平战略性命运共同体建设。
二、中国与东盟命运相连、休戚与共
东盟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印度洋与太平洋的交汇处,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矿产、木材和水资源,是全世界资源富集地区,全球贸易投资和物流的重要枢纽,与中国历史相连、人文相通、山水相近、经济相融。这次习近平主席元首外交起笔的东南亚三国,都是东盟重要成员,也是中国周边外交重要构成。在东盟的对话伙伴中,中国第一个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第一个与东盟启动自贸区谈判,第一个成为东盟的战略伙伴。中国和东盟人口约占全球人口总量的四分之一,分别是世界第二和第五大经济体,东盟10+1自贸区经过1.0版到2.0版正在迈向3.0版。
2014年—2024年东盟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值的比重实现“两连升”(2019年超过美国、2020年超过欧盟)。2024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为6.99万亿元人民币,按美元计价为9823.4亿美元 。其中,中国对东盟出口额为4.17万亿元人民币乐盈配资,增长13.4%;自东盟进口额为2.82万亿元人民币,增长3.2%。按美元计价,中国对东盟的出口额为5865.2亿美元,增长12.0%;自东盟的进口额为3958.1亿美元,增长2.0% 。中国连续16年保持了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
中国与东盟开放合作已成为世界共建开放型经济新样板,成为世界和平发展的稳定之锚。东盟是世界第三大市场、第五大经济体,与中国互为近五年来最大贸易伙伴,形成了越来越稳固、紧密、顺畅的经贸关系。从传统领域到新兴领域,从基础设施的“硬联通”到规则标准的“软联通”和人文交流的“心联通”,中国与东盟正迈向全方位、多层次、嵌套式的合作新空间。
习近平主席指出:“一个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符合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时代潮流,符合亚洲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具有广阔发展空间和巨大发展潜力。”中国和东盟各国的友好合作穿越时代风雨、抗击惊涛骇浪,历久弥坚。中国坚定支持东盟团结和东盟共同体建设,支持东盟在区域架构中的中心地位,始终站在历史正确一边,顺应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潮流,冲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霸凌主义逆流,携手打造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在全球地缘政治日益复杂的背景下,中国—东盟面临诸多共同挑战与机遇,如何在强化区域合作的同时,应对不确定性,推动长期可持续增长,是当前共同的重要议题。
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具有扎实的基础和显著的优势。RCEP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成为建设世界覆盖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协定,成为推动区域经贸发展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选择。RCEP生效实施三年多来,中国与东盟贸易自由化水平、货物贸易规模稳步提升。RCEP的负面清单制度和高效的争端解决机制推动了中国—东盟双边投资显著增长。在RCEP贸易投资便利化制度红利的驱动下,区域内企业加速供应链协同布局,通过扩大产能合作与优化全球产业链,显著提升了中国与东盟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枢纽地位。2025年是RCEP实施生效三周年,也是中国提出《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网络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十周年。中国与东盟推动海上丝绸之路与RCEP协同推进,探索出了不同于传统贸易投资框架,更加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模式,有效增强了区域互信,提高了区域国际影响力,强化了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的融合、弹性与韧性,推动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最近,东盟经济部长召开视频会议并发表声明,表示东盟作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对美国近期实施的单边关税政策深感担忧,这带来了不确定性,并将给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以及全球贸易格局带来重大挑战。美国史无前例地加征关税,将扰乱区域和全球贸易、投资流动和供应链,影响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全球企业和消费者。还将影响经济安全与稳定,影响数百万人民的生计,以及东盟与美国长期以来的经贸关系。声明说,东盟将坚定不移地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全球挑战中抓住机遇,维护可预测、透明、非歧视、公平、包容和开放的区域经济环境,为区域贸易和发展的增长奠定基础。
三、加快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2025年4月14日至18日,习近平主席出访东南亚三国,开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篇章,为双边关系注入新动能,为深化与东盟合作、面向未来提供重要契机,为探索更具包容性、可持续性的文明互鉴体系和全球南南合作贡献“中国—东盟方案”。加快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当前,也是长远的战略选择。
(一)把中国—东盟“心联通”作为重要支撑。要与东盟国家巩固战略互信,支持地区国家走稳自身发展道路,妥善管控矛盾分歧。加强中国—东盟人文交往,在文明交流的宏大版图中,形成连接中国与东盟的“柔性力量”。把教育合作作为中国—东盟人文交流的重要支柱,在人才培养领域深耕细作,在实现20万留学生的互派交流的基础上,培养更多青年学子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于交流互鉴中深化理解、缔结友谊。创新文明交流领域的方式方法,借助数字化基础设施和人工智能赋能,利用非遗互动、艺术展览、精品影视、纪录片、电视剧、综艺节目等形式,鲜活生动地讲好中国与东盟的故事,展现双方民众的生活图景、梦想追求,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提供坚实的舆论支撑。
(二)把中国—东盟标准规则对接“软联通”作为重要保障。东盟国家是中国实现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繁荣的重要基础。中国自身对标国际标准,坚定推进制度型开放,为全球经济治理变革注入动能,同时与东盟进一步加强标准规则与政策对接 ,提升区域机制规则一体化水平。提升区域内规则标准互认水平。在标准、技术法规与合格评定程序等领域实现“互联互通”,共同打造在全球范围内具备影响力的国际规则标准。在国际标准框架下,促进政策、规则、标准有机衔接,推动信息互换、标准互认、能力建设互助 ;推动各方普遍支持的填补空白的规则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推动企业在项目建设、运营、采购、招投标等环节执行普遍接受的国际规则标准,以高标准推动各领域合作和项目建设, 推动标准化合作 ;推动在产能合作、技术交流、贸易投资等重点领域,促进各国标准体系的相互兼容;完善RCEP的负面清单制度和高效的争端解决机制,简化认证流程、提升规则透明度、加强跨境协调;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
(三)把中国—东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硬联通”作为重要基础。构建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立体化网络,共绘高质量互联互通新图景,在现有“港口+铁路+园区”物流体系和“海陆双枢纽”多式联运的基础上,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赋能,提高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数据流的速度与质量。推进自动化堆场、无人集卡等前沿技术的应用,港口物联网改造、区块链跨境数据平台建设和“单一窗口”智能通关系统开发等领域的发展,推动区域内陆续涌现新的智慧物流枢纽。把中国—东盟打造成亚太地区最紧密、最先进的基建网络之一。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基石,在中国实施“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江铁海联运高质量发展”试点启动的基础上,建立中国—东盟多式联运联盟,进一步提升了区域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四)推动中国—东盟共同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抓住新兴领域发展机遇,深化5G、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技术在中国—东盟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应用,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供应链全程溯源,提升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的透明度与效率;通过智能技术优化货物运输路径,降低时间成本。与东盟国家中具有中高端制造业基础的国家进行深度合作,重点突破智能制造、新能源存储与设备制造、生物医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重点和前沿领域,使中国—东盟占据全球价值链生产端的制高点,推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完善与延伸。重点突破智能制造、新能源存储与设备制造、生物医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重点和前沿领域,努力占据全球价值链生产端的制高点,推动区域价值链的形成和延伸。推动建立包容和可持续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在持续推动区域网络覆盖升级、加快算力基础设施合作的同时,联合开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示范,更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原总经济师)乐盈配资
互盈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