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创通网,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
上一讲谈到,赵累预言宜阳必定失守,周赧王马上就焦虑起来了,因为他很清楚秦国下一步的兵锋所向就是自己这一亩三分地了。打是肯定打不过的,那么,怎么才能用外交方法化解危机呢?小国要搞外交,怎么才能从相关大人物们的个人利益出发,解决周天子的燃眉之急呢?
赵累把切入点放在楚国援军统帅景翠身上,给周赧王出的主意是这样的:楚国不是派出景翠统率大军支援韩国吗,您就应该劝劝景翠,让他明白自己论爵位贵为执圭,论官职贵为柱国,已经混到职场天花板了,这次出征就算再打一个胜仗,也不可能加官进爵了,而一旦失了手,打败了,那可是死罪难逃。显而易见,不打才是上策。
为景翠的个人利益着想,最好的办法就是坐观成败,等秦军攻克宜阳之后,师老兵疲,那时候再摆出进攻秦军的姿态,当然,只是虚张声势。秦军绝不会想在这个时候硬碰楚军,肯定会拿出宝贝跟景翠讲和。至于韩国那边,公仲看到景翠这么肯帮忙,也一定会来献宝,有多少送多少。后续发展果然一如赵累所料,秦国送了一座城跟景翠讲和,景翠不费一兵一卒就立了这桩功劳,韩国那边也没吝啬,让景翠赚得盆满钵满,为此很感激周赧王。这就意味着秦国拿下宜阳之后见好就收,不想再和楚国开战,也就没有真对周天子下手。
展开剩余81%赵累的策略,重点就在于看准了景翠的职场天花板。
楚国也像秦国一样,有官制和爵制两套等级系统。官制的最高等级是令尹,相当于国家总理,令尹的下一级就是景翠担任的柱国,也叫上柱国,相当于大约副总理,是武官的最高级别;爵制的最高等级就是景翠受封的执圭,也叫上执圭。
赵累的策略不算原创,因为以前也有过一位楚国统帅,同样官拜柱国,爵授执圭,在战场上被同样一番话劝退了,还给我们留下了“画蛇添足”这个成语。
这位楚国统帅,名叫昭阳。早在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在楚国是楚怀王六年,昭阳率军伐魏,覆军斩将,连夺8座城邑,又准备乘胜伐齐。当时陈轸并没有投靠楚国,而是作为秦惠文王的使者出使齐国,受齐威王重托,替齐国劝说昭阳撤军。见面之后,陈轸问昭阳说:“楚国奖励军功,最高标准是什么呢?”
昭阳答道:“官拜上柱国,爵授上执圭。”
陈轸又问:“再往上呢?”
昭阳答道:“那就只有令尹了创通网。”
陈轸说道:“令尹虽然最高,但楚国的制度,令尹只有一个,不可能再设一名令尹。我给你打个比方吧:楚国有个人搞祭祀,赏给手下一杯酒。几名手下打商量说:
‘就这么一杯酒,如果咱们几个人来分,谁都喝不痛快,不如只给一个人喝。那到底给谁喝呢?那就来一场比赛吧:咱们同时在地上画蛇,谁先画好,酒就归谁。’
商议定了,几个人分头画蛇。某人先画好了,端起酒杯正要喝酒,却忽然感觉意犹未尽,于是左手端着酒杯,右手给蛇画上了脚。没等把脚画完,另一个人画完了蛇,马上抢过酒杯说:‘蛇没有脚,你给它画上脚是什么意思呢?’就这样,给蛇画上脚的那个人虽然第一个画完了蛇,却反而没喝到那杯酒。”
陈轸马上把话题引到昭阳身上:“您如今连战连胜,军队也没有遭受损失,魏国被您打惨了,齐国也怕得不行,您的赫赫威名到这里就很可以了,再打齐国还有什么好处呢?难道楚国还会为您专门设置一个令尹职位吗?战无不胜却不知道适可而止的人,性命和官职、爵位都保不住,就像那个画蛇添足的人一样。”
昭阳果然被这一席话触动,撤军回国了。
这件事出自《战国策》。我们通常认为“画蛇添足”只是一则寓言,但是,作为寓言背景的昭阳伐魏还真是一桩历史大事。
1957年,安徽寿县,按照今天的行政区划叫做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出土了4件楚国的通行证,第二年又从蒙城县民间征得了1件,合计5件。其中3件陆路通行证,有同一种形制和铭文,2件水路通行证,也有同一种形制和铭文。
通行证,在当时被称为“节”,“节假日”的“节”。当你看到实物的时候,就很容易明白它为什么叫节了,因为它的样子太像一段竹节了。
从铭文来看,这些节的主人是楚国贵族鄂君启。“鄂”是封地的名字,今天的湖北省鄂州市一带,“启”是这位鄂地封君的名字。所以这些通行证被称为鄂君启节,或者鄂君启金节。
金节上的铭文既不是铸造出来的,也不是刻出来的,而是用金丝镶嵌出来的。
拿金银丝镶嵌文字或者装饰性图案的工艺,叫做金银错。“错”是“错误”的“错”。
在《说文解字》里,“错”的本义就是拿黄金在器物上画图。
前边讲过周显王三十一年(前338年),秦军侵魏,岸门一战大败魏军,擒获魏军主将魏错。魏错名字里的“错”就是“错误”的“错”,这个字既然会用在人名里,应该说明在当时它还没有“错误”的意思。现在我们从鄂君启节的金银错工艺来看魏错的名字,就会发现魏错实在“错”得很金贵呢。
在鄂君启节以金银错工艺打造出来的铭文上,第一句话就交代了时间线索,那是“大司马昭阳败晋师于襄陵之岁。”把魏国称为“晋”,这是当时的通例,大司马就是上柱国的别称。以大事纪年既是楚国的惯例,也是全世界原始文化的通则。
而在这一年里拿到金节的这位鄂君启,喜欢古典文学的同学应该不会陌生,因为他很可能就是《越人歌》里的主人公鄂君子皙,是“今夕何夕兮,塞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那个男欢女爱故事里的华丽王子。历史的细节,就是这样一点点扣合起来的,很能给人带来读书的乐趣。话说回来,陈轸拿下昭阳,赵累拿下景翠,整个战国史上还有不少同样的事情发生,这就提出了一个很棘手的管理难题:如何对高管形成有效激励?
现代公司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无非就是给出股权激励,高管的业绩总是能跟收益挂钩的。但战国时代,就拿楚国来说吧,昭阳也好,景翠也好,原本就是血统纯正的贵族,在楚国有股份,如果再给他们股权激励的话,恐怕就要翻天了。
这就是今天家族企业很容易遇到的困境,那些既是家族血亲,又立下了汗马功劳的高管们,该用怎样的激励机制才能让他们既能够斗志昂扬,又不至于架空大老板呢?
现代商场的促销模式或许给出了一个解决思路:根据消费额给顾客分级,不同的级别可以享受不同的福利,比如额外的折扣或者专属且免费的停车位,这就像爵位和福利的关系一样,不过有个限制:级别一年一评,某一年的消费额如果没有达标,那就自动降级,原先的福利也就享受不到了。人天性厌恶损失,就算不在乎那些福利,但也讨厌降级。
战国诸侯用爵位制度形成激励,商鞅是始作俑者,但站在商鞅的角度,只希望自己的蓝图可以迅速见效,至于远期风险,到时候见招拆招也就是了。这就导致商鞅在设计爵位的时候,完全没有期限意识,根本不去考虑当“功高不赏”的情况出现之后到底应该怎么解决。而那些照搬商鞅经验的诸侯,就更想不到这个问题了。
如果你可以回到从前,帮这些大国诸侯设计奖惩方案的话,你会用怎样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难题呢?
欢迎在评论区谈谈你的看法,我们下一期再见。
欢迎关注创通网,点赞,评论,转发!下期再会!
发布于:天津市互盈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